零基础学中医,这些就够了!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(二)
第四章经络
1)经络:经络的通称是运行全身气血,连接脏腑、体、器官和窍,沟通上、下、内、外,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。
2)经络:十二经、奇经八经(十二经的连接和调节功能)和十二经(表里两相加强两经联系的功能)
(3)络脉:十五经(加强体表表里经脉的联系)、浮经和太阳穴;
4)十二经脉的运动规律:手的三阴经,手自胸行走;手的三阳经从手到头移动。足三阳经,从头到脚行走(;脚的三阴经从脚到腹部。十二经脉的汇合规律:手的三阴经和手的三阳经在指尖汇合(;手的三阳经和脚的三阳经与头和脸相连。脚的三阳经和脚的三阴经在脚趾的末端相连。脚三阴经和手三阴经与胸腹部相连。
5)八奇经:督脉、任脉、冲脉、带脉、阳脉、阴脉、阴翘板和阳翘板。生理功能:紧密联系十二经脉,调节十二经脉气血,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;
6)十二经筋:是十二经肌肉和关节的聚气、聚气、散气、络的系统。它由十二经脉的气血滋养和调节。
7)调速器的基本功能:1 .将阳经气血调至“阳经之海”;2.反映大脑、骨髓和肾脏的功能;
8)任脉的基本功能:1 .调理阴经气血为“阴经之海”;2、作为主要胎儿;
第五章宪法
1.体质:指人类个体在生理结构、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相对稳定的综合特征,由生命过程中的遗传和后天因素决定。
2.正常体质分为阴阳、阴阳、阳和阴。
3.九种体质:平和体质、阴寒体质、阳虚体质、阴虚体质、气滞体质、血瘀体质、痰湿体质、湿热体质、特殊体质(过敏性体质)。
第六章病因
致病因素有四种:外源性致病因素(六种外源性致病因素);内伤的病因(七情内伤);病理产品;其他原因(食物和休息)
六气六邪的概念:“六气六邪”是指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(热)等外感邪气的统称;它是属于外源性疾病的一种致病因素。
六种外源性病原体的共同致病特点是:1 .外源性疾病。季节性3。区域4。并发
性质和致病特征:
1.风魔:1。风是阳邪,它轻轻吹开并净化。易攻阳的位置;2、风邪善数变化;3.风很活跃:4。风是所有疾病中最长的。
2.感冒病原体:1。感冒是阴邪,容易损害杨琪;2.冷滞;3.冷诱导戒断;
3.夏日炎炎:1。暑热是阳邪,其本质是热;2.暑热升散,扰心伤身,耗气;3.夏天太热太潮湿了。
4.湿邪:1。湿是阴邪,易损伤杨琪,抑制气机;2、湿浊重;3.湿粘度;4.潮湿倾向于下降,并倾向于攻击阴的位置;
5.干燥度:1。干燥、收敛,易损伤体液;2.干燥易损伤肺;
6.火魔:1。火是阳邪,它的本性是上升的。2.火很容易扰乱头脑。3.火灾容易损坏体液和消耗气体;4、火容易产生气动血液;5、火邪容易引起疮痈;
粟粒气的致病特点:1 .快速发作和积聚;2.传染性强;3.一口气一种疾病,症状相似;
七种情绪的概念:即快乐、愤怒、悲伤、思考、悲伤、恐惧和惊讶的七种正常情绪活动。
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:1 .直接影响内脏器官;首先,它伤害了心灵。2.影响脏腑气机;(愤怒导致空气中的快乐,空气中的悲伤,空气中的恐惧,空气中的震惊,空气中的困惑和空气中的停滞);3.大多数是情感疾病。4.七情变化影响病情。
不当饮食包括三个方面:不当饮食(不洁饮食)和(过度饮食)。
过度工作包括三个方面:劳动、劳动和住房。
病理产物:1。湿水化痰;2.拥堵;3.石头;它会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理变化。
1.痰浊概念:人体水和体液代谢紊乱形成的病理产物;
2.痰饮的致病特点:1 .阻断气血循环;2.影响水和液体的代谢;3、容易欺骗头脑;4.这种疾病广泛且多变。
3.血瘀的概念:由体内血液的停滞形成;经络的血液
4.血瘀的形成:1 .血液造成的血瘀;2.气滞血瘀;3.气虚血瘀;4.寒凝血瘀;5.血热血瘀;6.长期疾病导致的停滞;
5.血瘀的病机特点:1 .很容易阻断气机;2、影响血液循环;3.影响新血液的产生;4.疾病的位置是固定的,有许多疾病。
6.血瘀的特点:1 .疼痛;2.质量;3.出血;4.颜色是紫色和黑色。5.脉搏异常;
7.结石形成:1。饮食不当;2.情感内伤;3、用药不当;4.身体差异;5、久病损伤;
8.结石的致病特点:多见于肝、胆、肾、膀胱、胃等。病程越长,气机受阻,脉络受损;
第七章发生率
1)病机: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;邪恶是疾病发作的重要条件。邪恶试图为胜利和失败而战,决定是否进攻。
2)致病因素:环境因素;物理因素;精神状态;
(3)发病类型:致病因素突然发作,逐渐发作,继发并发症,并发疾病复发;
第八章发病机制
其基本病机包括:致病因素的升降、阴阳失调、气血失调、津液代谢失调、内源性“五致病因素”
一、恶与义的盛衰和虚实的变化;
1.虚实病机:虚实相生,虚实相生。
现实:这是一种以致病因素过多为主要矛盾的病理状态。临床上,它是一种以严重和过度反应为特征的综合征,称为过度综合征。
气虚:正气不足是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。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虚证、衰退证和虚证,称为虚证。
2.实际情况的变化:实际情况混合(实际情况与实际情况混合,实际情况与实际情况混合),实际情况转化,实际情况是真还是假(实际情况是假,实际情况是假)。
恶与义的兴衰与疾病的结局:正义战胜恶与退缩(疾病改善);邪恶战胜善良(疾病恶化);邪恶和右翼意见相左:疾病处于长期状态;
致病因素和阳性因素的升降是虚实夹杂的病机,阴阳失调是寒热疾病和运动失调的病机。
第二,阴阳失衡:
(1)阴阳主导:是一种真正的性病机制,其特征是“邪不胜正”;
1.阳胜于热,阳胜于阴病。实热证。文勋的行为,如晋升和兴奋,是过多的。它以热、运动和干燥为特征。
2.阴胜于阳:“阴满寒,阴满阳疾”。实证不足。清凉、湿润、抑制、镇静等多动。它的特点是寒冷、安静和潮湿。
(2)阴阳虚弱:“取精气而虚”是一种虚疾机制;
1.阳趋于衰退:“阳虚导致感冒,阳虚导致阴盛衰”。虚寒综合征;文训、晋升和兴奋的效果都有所下降。新陈代谢缓慢;肾阳虚是主要因素;
2.阴弱:“阴虚导致热,阴虚导致阳亢”。虚热综合征;冷却、润湿、抑制和镇静的效果降低。新陈代谢更快;肾阴不足是主要因素;
(3)、阴阳互损:
1.阴阳损伤:徐良阴阳的病理状态,主要是由于阴虚所致;
2.阳损阴:阳虚是阳和杨亮虚的主要病理状态;
(4)、阴阳拒绝:
1.阴盛葛阳:又称真寒假热证;
2.杨胜·银鸽:又称真热假冷综合征;它指的是一种病理状态,在这种状态下,阳热极高,在内心深处,杨琪被压抑,停滞在内心深处,不能到达四肢之外,而殷琦被排除在外。
(5)阴阳损耗:阴阳损耗
三、气血失调:
气机失调:1。气虚;2.气机失调:气滞(气滞肿痛的特点);气体转化(主要是固体);空气滞留(主要是由于上层空气供应不足造成的空气滞留);(休克,面色苍白,大量出汗)
血液功能障碍:1。血虚(产血不足和营养功能丧失)2。血液供应异常(血瘀和出血)
血瘀:(寒易痛,局部肿块,位置固定,唇舌紫暗,瘀点滞脉)
出血:(血热血流加快,脉博增多,热盛如动血,脉数,脸红,肤色红,舌红,心神不安,心烦意乱)
气血失衡:气滞血瘀、气虚血瘀、气血不吸收(气虚出血)、气血两虚兼血
四、体液代谢紊乱包括:
体液代谢:是体液持续产生、分布和排泄的过程。它与脾、肺、肾、三焦和脏腑有关。
1.体液缺乏
2.体液分布和排泄障碍导致病理变化:1 .湿浊阻滞;2.痰饮冷凝;3.水流体储存和保留
体液与气血失衡:1。止水和空气阻力;2.气体随液体一起排出。3.天津干燥血腥;4.津亏血瘀;5.瘀血阻水;
五、内生“五恶”
内生“五毒”:指疾病发展过程中脏腑经络精气气血津液功能失调而引起的风、寒、湿、燥、火等病理现象。因为疾病是内在的,所以分别称为内风、内寒、内湿、内燥、内火,统称为“内生五邪”。
内风(大气内部运动)的病机:肝阳上亢、生热上风、阴虚上风、血虚上风;
内心寒冷(寒冷由此产生);内湿(内生湿);内燥(津伤化燥);
内热病机(内热发热):杨琪化火过度,邪滞化火,五气极化过度,阴虚火旺;
疾病传播的形式包括:1 .疾病位置的传播;第二,疾病的变化;
疾病部位的传播和转化包括:1 .内外差异;2.外源性疾病的传播;(六经传经,三焦传经,齐威营血);内伤和疾病传播;
疾病转化包括:1 .冷热转换;1、实际情况转变;
影响疾病传播的因素包括两个主要因素:善和恶。体质、精神状态、地域因素、气候、生活;
辨证论治: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,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,可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,从而为治疗和用药提供依据。(3分)